话中医气血生化之源

文员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ktyx.com.cn/lehuo/baike/20210206/778.html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需要说明的是,中医的脾和现代医学的脾是不同的概念。《难经》记载:“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这里的散膏,就是指胰腺。不多说,上图。

所以,中医学上的脾其实包括脾脏和胰腺及与消化相关的部分器官和组织。而西医学上的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单单是对脾的理解,就够反中派和挺中派对骂好几天了。难怪十大绝交话题里排名第一的就是中医。排名第二的是吃不吃转基因食品。

那么为什么两者对“脾”的理解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似乎很少有人去想。因为西医传入中国时,当时的译者将spleen翻译成了脾,于是造成了西医的spleen等同于中医脾的误解。

《康熙王朝》里有个桥段,是康熙西征准格尔时患了疟疾,两位来自西洋的传教士说他们带了三骆驼的“金鸡纳霜”,这个药能治疗疟疾,康熙在犹豫中服下了药后康复了。而“金鸡纳霜”这个俗称也就一直被沿用,直至它的正式名字——奎宁的出现。那么如果当时传教士说他们带的药叫“金羊纳霜”或是“金狗纳霜”似乎都不会有人去纠结究竟应该叫什么更合适。所以同样道理,把spleen叫脾或是啤重要吗?不重要。但并不是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更多人的被“相”所迷。而我们又不能去责备当初的译者不懂中医就乱翻译。

开头就提到脾位于中焦,那么就引入“三焦”相关的内容。上焦是膈以上的脏器和组织,包括心、肺等;中焦是膈以下,脐以上的脏器和组织,包括肝、胆、脾、胃等;下焦是脐以下的脏器和组织,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等。

位于中焦的脾不仅在位置上处于枢纽的位置,其功能也类似于枢纽。脾在五行中属土,以土承载和化生万物的特点说明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功能。所以,脾被称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

食物入胃后,由胃进行消化,同时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消化的水谷转化为精微,并通过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散布全身。《素问》用20个字描述了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里的脾气指脾脏之气。

运化水液

脾还有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脾主运化水液的功能指脾能够将所吸收的津液及时地转输至全身,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并通过肺和肾的气化功能,将代谢后的水液化为汗和尿液排出体外,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

所以当人体脾气不足,脾的功能失调,就有可能出现运化水谷功能减退的症状,如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腹胀、便溏等;或出现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如出现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素问》用八个字做了解释:“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中医将痰湿相关的脏腑功能归纳为一句话:“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这里中医的“痰”和西医的“痰”又不是同一个“痰”。西医的痰就是“he~呸~”那个痰。中医的痰是由于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的病理产物,主要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比如肥胖、癫狂、痰迷心窍、痰浊眩晕等产生的病理产物中医就称之为“痰”。由于这个“痰”不像肺部的痰那样可以被我们直观地认识到,所以中医又把它称为“无形之痰”,而把产生于肺部、通过咳嗽可以排出体外,并可以看到的痰称为“有形之痰”。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痰”的概念。

对“有形之痰”大家比较熟悉的,在感冒咳嗽的时候常会接触到它,但为什么同样是肺里咳出来的痰,有的痰呈白色黏胨状,有的痰色黄而稠厚,有的痰呈灰黑色?仔细分析一下,无非在两个方面存在差异:一是质地有稠厚、稀薄、泡沫之分别;二是颜色有白、灰黑、黄、黄绿的差异。

把糖溶解在水里。得到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如果把这些无色透明的糖水放到火上加热会出现什么结果?可以看到糖水会逐渐变得稠厚,颜色也会逐步由透明变为淡黄、深黄。由这个现象推演到体内的痰,痰的稠厚程度和颜色的深浅程度与体内的“热”有着密切的关系。体内有热,那么痰就黄稠,体内无热,那么痰就稀白,而黄稠的程度越高,也就反映了体内热的程度越高。据这个道理,中医把色白而稀,或呈泡沫样,或呈胶胨样的痰称为“寒痰”,而把色黄而稠厚,甚至为黄绿色的痰称为“热痰”。

无论是寒痰还是热痰,中医在治疗上都侧重一个“化”字,那“化”有什么含义呢?以前没有自来水的时候,如果水质较浑浊,我们常常会在水缸中加入少量的明矾,过一会儿,水就会变得澄清,明矾起到了使浑水中秽浊物质分解、沉积的作用,这就是“化”。中医在治疗各种痰症时使用的化痰药,就相当于“明矾”的作用,能使痰浊分解、沉积。从而去除由痰浊引起的疾病。

西医对痰的认识,其实也分两种:一种是感染性的痰,如细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引起的痰;二是渗出性的痰,往往由于呼吸道黏膜细胞分泌黏液过多而形成。其中,使用抗生素对细菌感染引起的痰有一定疗效,而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痰以及渗出性的痰,西医办法不多,那中医又是如何看待和治疗这些“痰”病的呢?中医认为,微生物本来就存在于空气当中,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和影响,只有当体内水湿过度积聚,形成了过于潮湿的内环境,这些微生物才会大量孽生、繁殖。因此,对于这类疾病,人体内在环境的“潮湿”才是这类疾病的根源。就好比梅雨季节环境潮湿,霉菌得以大量繁殖,因此东西容易发霉。既然在自然现象中可以认识到潮湿的环境是霉菌繁殖的主要原因,难道人体就不一样吗?

有句话叫“烈日当空,阴霾自散”。烈日能驱除潮湿,主要靠的就是它的热量,所以中医在治疗某类痰症的时候使用性味温热的药物使体内产生一种“烈日当空”的效果,潮湿的“阴霾”散去,这就消除了水湿在体内聚集的根源。《金匮要略》就提出治疗痰症的原则,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在现在看来,仍是那么卓有远见。当然痰也有寒痰、热痰之分,寒痰温化之,热痰清化之。

上面说了那么多痰,笔者见过国内某项运动的进攻是以痰作为结束语的。守门员传给后卫,后卫倒给后卫,后卫传给中场,中场发现控球有困难,回传给后卫,后卫一个大脚开到前场,前锋象征性跑几步发现追不上球,转身竖起大拇指,示意球传的不错,然后一口浓痰结束此次进攻。该多喝点二陈汤才行。

由上可知,脾喜燥恶润,一旦湿气困脾,脾的功能就会受到抑制,那么运化水液就无法顺利进行,会导致痰湿进一步加重。相反的,胃喜润恶燥。因为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这里的燥就属于阳,润就属于阴。关于太阴、阳明的知识点会在以后的经络部分做详细解释。

脾主升清

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能够把水谷精微向上输送到头面部和心肺,能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恒定。脾气的运动特点以升清为主,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升清,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滋养清窍;把精微物质上输心肺,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二是主升,脾气升发,则内脏就能维持正常位置而不致下垂。

脾的升清作用一旦失常,就可能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久泻脱肛,甚则内脏下垂等症状。

脾主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防止血液溢出脉外的作用。这就与气的作用类似了,气有五大功能,分别是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而脾的统摄作用就是体现了固摄的作用的,而发挥这个作用的就是脾气。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脾气固摄作用正常,则血液不会溢出脉外而致出血。

部分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表现出脾虚的症状,就应考虑出血的原因是否脾气不足导致气不摄血。

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代表、脾胃学派创始人李东垣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注重脾胃调理,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兰室秘藏》等。

李东垣,河北真定人,是那时典型的富二代,据考证当时在真定、河间地区,李家的财富在这两个地区居首。然而他与其他富二代不同,为人忠诚守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他二十岁那年,他的母亲患病后,因众医杂治而死,他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李东垣求医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捐千金拜其为师。凭着他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东垣“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成为一代医家大宗。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黄帝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李东垣重视脾胃,探讨脾胃内伤病的病因病机,强调了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内盛,升降失常是产生多种内伤病症的病机。因此,在治疗时,他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调整升降失常作为其治疗大法。补中益气汤就是他创立的名方之一。

结合上述脾的功能,笔者认为脾胃就类似人体的中枢。中枢,在走势类型中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价格在走势就在中枢上沿和下沿来回运动,遇到下沿就向上,遇到上沿就向下。向上者类似脾气主升,向下者类似胃气主降,升降协调,构成一个稳定的系统。如果脾气该升清不升清,类似遇到阻力位该反弹不反弹,而是跌破后形成三卖,那么就可能出现头晕目眩、脏器脱垂等;如胃气该降不降,而是突破上沿形成三买,那么就可能出现呃逆、嗳气、呕吐等胃气上逆症状。同时,中枢也是能量积累的过程,中枢的延续使得中枢的级别升级。类似于我们吃了食物,通过运化产生水谷精微作为营养,化生为气血后,人才能长大。人的成长不就是中枢级别的升级嘛,而这个升级是依赖于中枢不断的延伸,也就是不断的食物摄入,毕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对于一个能量体而言,存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即便是连光都无法逃脱其束缚的黑洞,也会在吞噬物体的同时释放出X射线。人体的能量释放渠道有很多,最终都以三磷酸腺苷(ATP)水解释放能量的形式为生命活动提供支持。而人体的能量摄入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赖食物。把一块面包吃进人的肚子里,可以支持人体半天的能量消耗;把一块面包放在盒子里,盒子却一动不动。区别在于盒子里没有能量转换的机器,所以盒子一动不动,而人体有能量转换器——脾胃,所以能提供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膏方是冬令进补常见方式,医生在给患者开膏方之前一般会先开几贴开路方以调理患者的脾胃,其实就是把人体能量转换器的功能进行修检,以便于后续膏方中的能量可以最大程度被人体吸收。

当然,人体摄入能量还有其他特殊的方式,比如辟谷。辟谷,即不食五谷,常与服气相联,服气,即服食空气。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却谷食气篇》,是记载辟谷食气具体方法的帛书,为我国第一部辟谷疗法专著。原来,喝西北风并不是一个传说。

脾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指脾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思”有关。正常的思考,不仅对机体生理功能无不良影响,反而会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对于工作压力大,或是学业压力大导致的思虑过度,常会导致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头晕目眩等症状。

脾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由脾所化生。正常情况下,脾的功能正常,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气不足,脾不摄涎,会导致涎液异常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若脾阴不足,津液不充,则涎液分泌减少,出现口舌干燥。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在体合肉是指脾所滋养的体为肉,人体肌肉的丰满强健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人体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故有“脾主四肢”之说。

有种疾病叫重症肌无力,在中医范畴属于“痿证”。已故的当代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此病患者大都因为脾虚气馅,脾阳不足,清气不升,在治疗上宜大补脾气,使脾阳健运,清阳上升,同时重视补肾,使先天(肾)与后天(脾)同补,以图根治,在临床上取得显著效果。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指饮食口味等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每当夏季炎热之时,那段时间人们总会感觉吃不下饭,食之无味,其实就是长夏之季多湿邪,湿阻遏脾气,导致口淡无味。

唇与脾相合,脾的生理功能情况可以显露于唇的色泽变化。《素问》记载:“脾之合肉也,其华唇也”。女生涂口红一方面是为了好看,另外隐含的一层意思是说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毕竟健康才是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anyandeyinshi.com/yyys/69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