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挽救只剩3个月的生命,他ldquo

6月8日,41岁的雷先生从我院出院,医院告知预期寿命不超过3个月的他,现在可以安心陪伴2岁的孩子长大了。此刻,在他的腹腔里,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刘超教授团队精心“雕刻”过的肝脏。故事要从今年4月份说起......

胆囊癌晚期

他被告知生命只剩3个月

4月第一次见面,刘超在雷先生一家身上,感受到极端的低气压。去年12月,雷先生感觉右上腹部持续疼痛数天,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胆囊癌。几天后,医院为他安排了手术。但是开腹后,医生发现雷先生的肿瘤已发展到晚期,侵犯肝脏、胃及结肠,无法手术切除。更让他们绝望的是,医生告知,这种晚期胆囊癌预期寿命一般不到3个月。

▲术前MR见胆囊区巨大占位

因为心灰意冷,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雷先生放弃了外出就医。到了4月,眼看自己挺过了3个月的期限,雷先生又激起了求生的欲望,慕名来到了我院。“患者妻子已经接近崩溃,对外界反应很慢,说什么都是点头。”刘超回忆初见的情景。仔细查阅雷先生就诊前后的CT/MR检查资料后,刘超发现,肿瘤在上次手术后,几个月的时间里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局部进展或者远处转移。“肿瘤恶性度较低,手术切除后效果应该比较好。”认真评估后,刘超团队认为,值得给患者一个手术机会。

为了救命

医生让他先把肝脏“养肥”

如此大的胆囊癌,需要切除右半肝脏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雷先生的肝脏基础条件不错,只是术前测量,左侧肝脏只有标准肝体积的38%,为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他需要给肝“增肥”。刘超教授团队与介入科专家合作,为雷先生进行了右侧门静脉栓塞——肝脏80%的营养来自于门静脉供血,栓塞了右侧门静脉,左侧门静脉的血流量增加,营养丰富的左侧肝脏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体积逐渐增大。3个星期后,雷先生左肝体积成功增大到标准肝体积的50%,“肥肝”成功,可以进行手术了!

“零输血”手术

以工匠精神来“雕刻”肝脏

5月27日,胆囊癌根治手术正式开始。受疫情影响,献血者减少,临床用血紧张的程度加剧,加上为了帮助患者更快康复,刘超教授团队决定挑战最近已经成功开展多起的“零输血”手术。手术前,医生先当起了“侦探”。在复杂的手术前侦查清楚每一个细节,以我方最小损失换取战争的胜利,这也是刘超的习惯。他多次与放射科教授一起研读雷先生的影像学资料,并通过三维重建等新技术,做到对雷先生肝脏内外的血管走向及分布情况一目了然,对切肝过程中需要离断哪支血管等做到心中有数。团队还多次预演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制定了完善的应对方案。手术开始。擒贼先擒王,要切除的是右半肝脏,先分离并切断肝右动脉及胆囊周围数支粗大的侧枝循环血管,阻断了右侧肝脏的血液供应,切肝时自然就减少了术中创面出血。切肝过程中,再对每一支血管先精准显露,结扎后再离断,避免了传统手术“先出血再止血”的问题。这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要成功“拆弹”,也要最大限度减少患者损伤。最终,以医者的工匠精神,刘超教授团队为雷先生成功切除了右半肝脏及一部分左侧肝脏,清扫了腹腔淋巴结。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方式增加约1个小时,但病人安全性更有保障。手术过程中,经验丰富的麻醉科医生也通过精确的液体管理、血压控制及低中心静脉压技术,有效地减少了术中出血。雷先生术前有轻度贫血,医生想方设法为他减少出血。最终,术中出血约毫升,手术实现“零输血”。

▲术后刘超教授(左二)及团队为患者查房

绝望的阴影彻底从这个家庭的头顶散去,雷先生的妻子眼里也焕发出久违的神采,一家人,又可以团团圆圆在一起了。“看到绝望的人重新拥抱希望,那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兴奋感,会让你觉得救治过程中花再多的功夫都是值得的。”刘超感慨。●专家简介●

刘超

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我院副院长、胆胰外科主任、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获中国和德国双医学博士学位,擅长肝门部胆管癌、巨大肝癌、胆囊癌、胰腺癌、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系统先天性畸形、门静脉高压症、急慢性胰腺炎、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尤其擅长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复杂肝胆胰手术和肝移植手术。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其他媒体平台相关内容哦~

来源:广东卫生在线

责编:刘昕晨、张阳

初审:刘文琴审核:林伟吟审核发布:欧阳霞

获取更多健康资讯

定期更新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anyandeyinshi.com/yyzd/8592.html


当前时间: